2024年9月26日,由中国电研CVC威凯组织的“智慧充电·绿色能源-充电设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讨会”在广州顺利举办。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能源局、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黄埔区市场监管局等政府部门相关领导,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全国电器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东省电源行业协会、香港科技大学等行业组织及高校,以及来自小鹏汽车、吉利汽车、华为数字能源、特来电、阳光电源、科华恒盛、英飞源、盛弘、万城万充、公牛、海康威视、润城达、碧辟小桔等整车企业、充电设施生产及运营相关企业代表,1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中国电研相关领导在致辞中表示,充电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的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撑上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产品质量不够稳定、运营不够规范、对高原环境特殊性考虑不足等问题。作为国家甲级一类综合应用型科研院所,中国电研积极承担国家智能汽车零部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职责,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产品质量控制、充电站场验收工作,相继承担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充电桩验收工作,完成充电桩检验数量超过80000支/套、充电站场超过2000个,为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广州紧跟国家绿色能源转型的目标,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积极打造“超充之都”。在此过程中,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电研CVC威凯在充电设施产品风险监测、检验检测、验收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同时呼吁更多相关方共同加入,为广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专业力量支持。 随着充电设施行业的迅速发展,其产品质量、充电安全受到行业的广泛关注。GB 39752-2024《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安全要求》、GB 44263-2024《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要求》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此前行业内无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空白,为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和政府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国家标准的出台将有利于提升行业的技术门槛,也有利于严格把握产品安全的技术要求。从标准发布到实施还有一段时间,行业各方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进一步认真落实标准的实施内容。 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共筑安全充电新生态 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经历了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处于逐步从“有”到“好”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相关负责人从技术和标准两个维度向参会代表分享了现阶段充电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行业现状。立足现状,展望未来,他指出未来充电设施将提升充电效率,实现自动充电体验,智能运维技术和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充电设施网络。同时,充电基础设施将与电力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高效互动,呈现深度融合趋势。 会议现场,中国电研CVC威凯新能源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分别就两项即将实施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相关条款和检测项目做了详细介绍,帮助企业提升标准理解水平,为后续标准的实施做好准备。 充电安全,不仅仅是充电产品自身安全,在充电场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受到来自灾害天气、场地设施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广州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充电场站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基于充电场站的现实情况,他建议充电站安全设计应兼顾选址、场地消防、安全距离、充电设备选型等方面的要求,针对火灾和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必须做好消防与应急预案。 安全之上,怎么定义“高质量”?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充电网络验证部相关专家认为“桩好用不坏,站好找舒服,安全充的快,下次还愿来”才是“高质量”。他针对充电设施常见的五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行业提出了“产品设计做好仿真、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两个发展建议。 深化车网互动(V2G) 技术运用,以充电为连接加速车网融合 2024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在全国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有序充电,扩大双向充放电(V2G)项目规模。各大车企、充电设施生产和运营企业纷纷进行技术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车网互动(V2G) 技术将电动汽车电池作为“电力海绵”,电动汽车转变为移动储能单元,借助双向充电桩实现从车辆到电网的电能传输,能源和信息通过充电桩实现自由流动。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车网互动(V2G) 技术给出了准确的定位。同时基于现阶段行业发展情况,聚焦车网互动,依托储能和充电等系列化产品,他提出了“超充+车网互动+有序充电”驱动下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车网双向融合互动试点实践探索方面,广汽走在了行业前端。会议现场,广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能源负责人向与会代表分享了广汽在V2G车网双向融合互动的规划布局、应用场景、试点实践、网络规模、建设思路以及运行方式。展示成果的同时,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技术创新叠加智慧运营,加快推动绿色能源转型 公共DC桩多数采用传统直通风散热技术,解决了“能充上电”的功能性问题。去年开始,行业兴起“全液冷超充”的势头,以超充打造超级速度的充电体验。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充电事业部相关专家向参会代表详细介绍了传统直通风、隔离风冷、液冷3种散热方式的区别,他认为隔离风冷技术很好地兼顾了高防护、高可靠、长寿命等性能和低TCO成本,能更好地保障运营商的投资收益。 香港科技大学的专家认为,未来充电桩会是云、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光纤解调计算的一体充电桩。要达到这个目的,对电池的要求也很高,他现场介绍了光纤传感器原位监视电池老化过程,并分享了基于人工智能和光纤传感器的电池状态估计创新技术。 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交通电动化趋势蓬勃发展,充电连接了能源与交通,是能源与交通得以联系的唯一的能量入口、信息入口、交互入口,充电网更是能源网。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运营负责人认为,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应该选准地、选对桩、建好站,在此基础上,通过“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智慧运营+能源运营”一体化可以更好地助力城市低碳提质发展。 探究极端环境下的充电设施可靠性,打造 “抗得住”的产品 产品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功能不正常等“失效”情况,中国电研CVC威凯技术研究院负责人指出,产品的失效分析绝大部分会归集到材料,最终体现为材料与预期功能是否匹配,材料的加工工艺与应用场景是否匹配等。她现场分享了产品失效分析的十个案例,并介绍了包含极端环境和户外实地验证的失效分析研究方法,为充电设施生产和运营企业提供参考。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对充电设施的产品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电研CVC威凯联合国家高原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通过人工模拟测试和户外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产品在各类严酷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做出评价,并推出充电设施严酷自然环境实地认证。会议现场,中国电研CVC威凯相关专家对该认证项目进行了介绍。我国高原地区占国土面积高达60%以上,国家高原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专家以高原环境特殊性为切入点,结合目前国内外电工电子产品对高原环境适应性的研究成果,聚焦高原环境对充电设施的影响,从绝缘强度、温升、温度抵抗能力、太阳辐射等八个方面展开了分析,并提出质量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充电设施的发展关系到交通行业绿色低碳目标的实现。在新标实施和新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阶段,中国电研CVC威凯此次搭建交流平台,旨在解决企业在标准理解方面的需求,同时通过对新技术、新发展的探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贡献力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