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下称“征求意见稿”),推动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转常设。机构人士表示,试点转常规意味着基金投顾业务迎来新时代,各家机构将在这一蓝海业务上全面展开竞争,也将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完善的产品和服务。不过,目前来看,基金投顾业务还面临着人才、机制、产品等多方面的挑战,行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基金投顾迎来新时代 对于行业来说,基金投顾试点转常规将带来划时代的影响。 “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意味着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买方业务逐步从探索走向成熟,行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兴业证券财富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征求意见稿充分吸收了试点机构三年来的各类实践反馈,在投资范围、流动性等方面适当放宽,同时又进一步强调投顾机构的信义义务以及买方定位,使投顾这一角色变得更加清晰。 南京证券有关业务负责人也指出,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标志着基金投顾业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业务特点由创新性、探索性转变为长期性、规范性,有利于培育专业买方中介力量,改善投资者服务和回报,优化资本市场资金结构,推动形成投资顾问、基金管理人、投资者等相关方共赢的财富管理体系。 国泰君安相关负责人表示,征求意见稿拓展了财富管理的空间,对机构和投资者来说都是好事。这将更有利于机构不断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关注客户的长期“陪伴”服务,坚持正确的投资观和业绩观;同时,也利于普通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理性投资,不盲从跟风、不投机炒作,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设意义非凡,基金投顾业务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开源证券经纪业务总部负责人李刚、经纪业务总部投顾业务部负责人利鑫均表示,基金投顾业务将更加独立,前景也更加广阔。通过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为防止投顾产品化,基金投顾业务和基金销售业务进行一定程度的业务隔离,基金投顾业务依托海量的传统经纪客户,必将形成独立于基金销售、基金资管的市场化道路。 试点转常规提供追赶机遇 自2019年试点以来,基金投顾业务运行平稳,监管方式运行有效。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底,共有60家机构纳入试点,服务客户总数524万户,资产规模1464亿元。经过三年实践,具备了自试点向常规化业务转化的基础条件,但规模占全市场公募基金仍不到1%。而2021年美国投顾市场规模已增长至128.4万亿美元,为其全市场共同基金规模的3.7倍。伴随中国居民理财规模持续增长,试点转常规后基金投顾业务的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前述南京证券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基金投顾业务的推出,为券商财富管理转型开辟了全新赛道。该业务以资产配置为核心,对券商专业投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券商加强投研队伍建设,提升投研能力,服务客户资产保值增值。 对于很多中小券商而言,由于此前没有获得试点牌照,此次转常规也为这些券商追赶行业先行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对中小券商来说,确实是非常好的机遇。”财达证券副总经理、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委员会主任桂洋洋坦言,中小券商投研体系普遍偏弱,有所欠缺。转常规后,门槛降低,这部分券商获得了更多发挥空间和着力点,不管是在客户需求细分,还是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内容输出,或是强化线上服务通道,只要在某个领域做精做细,都有机会脱颖而出。 实际上,不少中小券商也一直在做基金投顾业务的相关准备。上海证券财富管理总部副总经理王胜就介绍,自2021年开始,上海证券已经着手申报基金投顾资格,虽暂未获批,但基于业务试点规则的内部流程、机制、规则已经基本成形,业务所需系统已经进入测试阶段。 人才队伍建设亟待重视 虽然市场各方对基金投顾业务充满期待,但是从试点阶段来看,基金投顾在人才储备、市场教育、体系搭建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一些券商的业务发展不及预期。 虽然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已经超过3年,但是市场渗透率仍然有限,很多投资者仍处在学习和接受基金投顾业务的过程当中。 国海证券有关负责人就指出,目前一些投资者对基金投顾业务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很多机构对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的把握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宣传。此外,基金投顾总体上线的时间相对较短,还未经历长期的牛熊检验,逐步取得投资者信任仍需一定时间的沉淀。 金融行业是人力资源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业务的落定最终取决于一线工作人员,但是对于基金投顾业务而言,目前人才队伍建设仍显不足。 东方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总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顾问是代表公司接触客户的第一线,是展现投顾服务水平的关键要素,目前行业成熟的投资顾问人才队伍较为短缺。 平安证券经纪业务事业部产品与财富管理中心执行总经理徐海洋也直言,券商投顾队伍大多由原股票投顾团队转型而来,在基金产品端缺少系统化培训课程,整体投顾队伍专业性待提升;同时,券商内部尚未形成标准化、体系化的顾问服务流程,对客服务水平仍有优化空间。 “在国内,但凡能有一定机会做投资经理管账户的人才,大都去了资管机构,即使是在一线草根生长起来的投顾,一旦做得出色、有点名气之后,也大多选择做私募基金以完成投资经理的转身。”桂洋洋在谈及行业痛点时毫不讳言。 “买方”定位仍需落实 在基金投顾业务展业中,一线业务人员资源还不得不面对金融产品代销等业务的直接诱惑。在考核机制不顺的背景下,大多数业务人员更愿意将精力集中于短期效益更高的金融产品代销等业务。 国海证券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当下各大经营机构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核心是多品类的金融产品销售。面对经营机构的经营压力,产品销售可能更重视产品本身的对价,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和基金投顾适当性之间的匹配程度被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基金投顾作为“买方投顾”,应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根据投资者适当性力争组合收益的稳定。两者展业模式存在差异,但是客户群体却高度一致。 “目前一线投资顾问对于基金投顾的认知依然偏‘产品化’,把基金投顾当成产品销售业务,过于注重产品收益率等指标。而基金投顾与传统代销业务相比创收较低,同时由于组合投资的特点导致产品收益率难以在短期内位于同类基金产品前列,导致一线人员在推动时动力不强。”兴业证券财富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说。 投研与产品创设待提升 除了上述问题,基金投顾业务的投研和产品创设能力也有待提升。桂洋洋表示,中心化模式难以提供差异化、精确制导的服务,统一的组合设计和投资逻辑并不能精准直击每个客户的痛点。同时,持牌机构侧重于管理组合本身,更接近资产端,这导致投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感知力”,结果在投后服务、投资者教育方面发力不足,客户认可度和黏性也降低。 “目前行业的基金投顾业务呈现一定产品化趋势,与客户财富规划的结合不足,需要进一步从客户财富规划视角明晰服务流程,细化客户投资场景,如教育、养老、购房等,在了解客户基础上提供综合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并构建相应组合策略。”前述东方证券有关负责人表示。 “基金投顾定位主动管理,对大类资产配置和基金筛选策略是决定投资者投资体验的重要因素,为了追求稳健收益,平滑组合的波动风险,投资周期可能更长。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更偏好波动性高、短期收益好的投资组合,两者的投资目标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前述国海证券有关负责人表示。 上述兴业证券有关负责人还表示,试点期间基金投顾投资范围仅限于公募产品,底层投资标的相对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客户更多元的资产配置需求。征求意见稿放宽了对投资品类的限制,允许投资包括私募基金在内的其他产品,但关于私募基金范围的界定以及具体的投资限制等,还需进一步明确。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