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于8月26-28日在北京和海南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其中,北京会场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艺创国际会展中心。 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主办,以“碳中和愿景下的全方位电动化与全球合作”为主题,邀请世界各国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共同探讨。大会将包括20多场会议、13,000平方米的技术展览和多项同期活动。200多位政府高层领导、海外机构官员、全球商界领袖、院士和行业专家将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其中,典满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王赢在8月27日下午举行的专题论坛“新能源汽车经济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来自王赢,那里充满了电。刚才几位嘉宾做了精彩的分享,从整个行业发展、用户、资本层面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全电动出行实际上是为新能源汽车的出行行业提供相应的服务解决方案,所以从我的角度,希望能从一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参与者和垂直的角度和大家分享,谈谈我对新能源服务品牌营销的感受和体会。 我们能感受到的行业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新能源汽车其实伴随着两个天然的标签,叫做电动化和智能化。随着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新定义,或者说重新调整的定义。第一个方面是对用户的出行行为和心理做了更多的调整和改变。第二个层面其实是因为它是一个智能化的产品。上层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线上化、服务化、内容化的软服务,软产品的承载和包装。所以也在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化内容是什么,是仅仅是一个机械化的产品,还是一个软性的服务。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受众和用户的心理一直在变化,产品负载和输出内容也一直在变化,这必然导致新能源汽车品牌营销的重新开始和重新调整。 其实刚才林老师也分享了,就是对于新能源车主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最痛苦的四个方面。当然第一个是续航,第二个是充电,第三个是安全,第四个是保值。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更关心的是用户真正得到的是新能源汽车。在三年、五年、八年的驾驶和使用过程中,他们最大的担心和焦虑还是集中在一次充电体验上,还有一个安全层面。充电的整个体验首先取决于基础的充电设施、服务能力和服务网络,也取决于充电形式的技术变革。从技术变革,慢充、快充、过充,再到动力变革,甚至会有移动充电、机器人等相关技术的突破和探索。同时我们也知道,电池安全不仅仅是在最大的损坏场景中,在碰撞场景中,其实更多的损坏来自于充电过程。如何保证充电的安全性?对于新能源汽车车主在使用新能源汽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或心理担忧,其实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或者品牌能够在这两个方面让车主或者用户更放心、更可靠,其实这样一个品牌能力和价值的基础就已经搭建成功了。 我们也可以看一看。事实上,新能源用户急于为他们的旅行补充电力。充电本身也是为了更好的续航,然后解决放电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看一下整个用户需求。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行业最早开始需求升级转型,比如2014年。当时用户需求很卑微。只要我能找到,随着整个基础设施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体验的升级,从找到到到达,我都可以使用。现在用了之后,希望有更好的,比如方便的充电体验或者更低的充电价格。接下来这种充电或者能量补充的用户需求会往什么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应该向更智能或更精细的服务发展。这一切的改变和调整,都离不开我们自己对什么叫做智能服务,什么是智能出行的核心保障的理解和定义。只有在整个充电服务层面更加智能,才能真正在出行领域完成更加智能的沉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我们最终陷入出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新能源车主。其实现在的我们,敢于旅行,敢于长途旅行,敢于陌生的旅行。所有这些出行行为的升级或改变,其实都得益于电量补充过程中出行场景越来越细致。有更智能的解决方案保证长途旅行过程中完整的360度服务,比如充电效率、充电容量、出现问题的后续保障等。所以,智能服务带来智能出行,而智能出行其实带给我们的是对品牌智能更深刻的理解、认知和认同。 全电动出行是连接汽车和用户的智能解决方案。首先我再简单介绍一下,就是我们的母公司四维图新,应该是整个汽车和出行领域的老手了。今年是四维图新的20岁生日。这20年的发展,我们在智能云服务、智能驾驶、智能客舱驾驶、智能芯片四大板块做了产品生态布局。作为四维图新的全资子公司,马电出行主要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需求差异,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和出行整体场景的服务保障而打造的。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主要着眼于三个维度来考虑问题。同时,基于这三个维度的能力建设,我们可以通过与我们主机厂商的客户或汽车进行对接,完成他们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建设。首先从能力层面来说,能力层面就是要有智慧充电服务,可以覆盖不同的充电场景和模式,比如公共充电、私人充电、品牌充电、移动充电,甚至代客充电。同时还应具备高服务覆盖率的能力。它可以面对全国不同的充电桩设备、充电服务品牌、充电服务运营商,并且可以将这样的服务进行汇总,使之成为一种更加标准化、可预测、可预见的整体服务,承载在新能源汽车终端上,提供给车主。同时,刚才我其实也提到了,充电的最终核心目标不是充电,而是出行,所以如何在充电场景下为出行保驾护航才是题目。其实我们主要介绍了针对行程目标或者行程场景的智能充电方案,能不能充电,如何更好的充电,充电的整体效率,以及一旦出现异常如何保障充电,最终顺利完成行程目标打造完整的解决方案。 第三,其实我们面向的是整个智能服务运营,桩站信息数据分析,线上运营分析。同时面向车辆电池性能在线数字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完成供需关系的预期识别,可以快速实现供需匹配。同时可以为后续的整体充电安全相关的分析和支持做相应的保障,搭建这样的系统。 回到今天的主题,如何通过这样的体系帮助新能源汽车打造自主品牌?其实很明显,第一个是我们对用户痛点有了更完整的把握,高效的刚需和高频服务,能够触达我们的车主,保证他们对供电和出行的整体需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是一个更数字化的能力建设,不断了解用户的习惯、目标和痛点,不断了解。 这里我主要分享两个,选两个有意思的数字分享给大家。第一个号码在我们的平台上。现在看到86%左右的乘用车车主,他们使用充电服务基本不会超过两个充电运营商品牌。一方面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整个收费行为频率和收费水平。可见,首先,用户对新能源品牌的忠诚度和信任度越来越高。逐渐养成了在新能源汽车自己的车上或者品牌的APP端发起充电的行为。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对运营商的服务质量的认知已经开始产生一些品牌的认知和信任。但是从这个数据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一件让我们觉得还有更多工作要做的事情。第一个是市面上大概有上千个大中小充电运营商工厂或者品牌。为什么我们的用户只选择不到两家运营商的服务?首先,关于整个收费服务是否具有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够达到的不确定性,存在一个安全属性。第二点是,新能源出行过程中,不熟悉的路段,长途出行路段,都没有达到“走着走着”的状态。在熟悉的充电厂、站完成能量补充服务的过程中,整个新能源出行的信心其实是缺乏的。我觉得在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品牌战略建设过程中,如何建立用户对我们车辆的使用信心,其实是每个品牌接下来都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所以,其实在刚刚搭建的整体产品生态和业务流程中,全电动出行一直在陪伴着我们的客户,从整体产品力上来构建,或者说是为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增加产品支撑。同时,通过高频、有把握、有刚需的服务长期推广运营,不断与品牌背后的拥有者和用户互动,进而建立品牌依赖和信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数字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支持数字品牌的定义,并为数字品牌的推广策略做出贡献。 所以在整个服务体系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站在每一个合作的新能源品牌主机厂背后,帮助他们利用自己的数字化能力和服务能力,构建一个对用户习惯和客户核心价值诉求的认知,进而延伸用户的横向价值链,以及在整个新能源汽车营销中的抓手或工具,从而加强品牌传播或定点触达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提供更多的工具和产品平台,从数字化的角度和产品化的角度帮助合作伙伴建立自己的品牌力,进而建立自己的品牌战略。 全电动出行从2014年开始,内部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整体后续服务的建设。2016年正式商业化,为宝马客户提供整体服务体系,2019年正式注册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一步步走过来。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通过与上游充电服务运营商的合作伙伴,通过与下游主机厂商或新能源出行运营车队等相关客户的整体合作,实际上已经构建了目前的整体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截至目前,在公共充电服务领域,我们已经能够覆盖全国95%以上的充电服务市场,约有一百万新能源汽车车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下游合作伙伴的不断探索,不断输血,贡献彼此的经验和能力。 我们认为其实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或者说加大马力,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整个服务发展和品牌建设都是有机遇和挑战的。目前,我们面临着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的大规模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崛起。如何在这样的终端上完成用户流量的运营,完成信息化、数字化的品牌建设,应该是整个行业共同的目标。 谢谢大家。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